在苏州市吴中区太湖边光福镇聚集了众多从事核雕的手艺人。近日,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,光福核雕产业区域共入驻工作室 500 多个,各类工作室不但向外界输出各类高质量核雕作品,更承担了招收学生、培养人才的行业职责,使得这门古老的工艺散发出新的色彩。
(相关资料图)
一粒橄榄核带来经济效益,让古老工艺 " 新生 "
今年 67 岁的许忠英,从 17 岁开始进入光福红木雕刻厂学艺,至此就没有离开过核雕桌。现在她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光福核雕)代表性传承人。
△许忠英从开始学艺,到成为非遗传承人,许忠英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没名气时,来买许忠英作品的人很少,她只能背着包裹,带上核雕作品,挨家挨户上门询问推销,甚至还去过上海、北京等地摆过地摊。
" 我没有什么文化来表达自己,就用艺术来表达自己。" 即使日子过得艰难,许忠英依旧没有放弃核雕。" 人家雕刻 10 串的时间,我只雕刻 1 串。" 在她眼里,核雕是活的,它们有自己的生命,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随着核雕艺术慢慢走入大家视野,她的作品也得到了认可。20 世纪 90 年代,她曾接到过一笔高达 26 万的订单,一粒制作精美的核雕能卖出两三万元的好价钱。
△许忠英的核雕作品即便如今技术发达,很多可以用机器雕刻,但许忠英还是坚持纯手工,为的就是那份核雕的温度。" 广大收藏爱好者也清楚机器雕刻和手工雕刻的差异。" 许忠英说。
为生计受过的苦,让许忠英知道生活不易,与人为善。早在 2002 年,她便成立了许忠英核雕工作室,义务带领、教授学徒 100 多人,不仅悉心教导徒弟的雕刻技艺,还帮徒弟打开核雕的销售市场,让学徒们既学到手艺,又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。
△许忠英的作品" 小到几百几千元,大到几万元,甚至更贵一些的核雕串,总要让他们先有了经济来源,才能谈坚持。" 许忠英清楚,核雕这门古老手艺,光靠老一辈是不够的,需要更多年轻人去传承,才有 " 新生 "。
时代故事刻进橄榄核里,让传统文化 " 活 " 起来
" 现在做核雕的年轻人,有一种积极创新的态度,他们的作品结合美丽中国、城市景观、好人故事等等,这些和核雕融合在一起,体现出我们工艺发展的前途。" 许忠英介绍道。
保留古老技艺,同时又确保基因不变、机理不变,在此基础上,能工巧匠们持续守正创新,为这门古老工艺的发展传承融入当代生活理念的印记。
△陆小琴1976 年出生的陆小琴就是其中一位。在做了 12 年红木雕刻后," 木匠 " 陆小琴转向了核雕。或许是十多年的木雕生涯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陆小琴对于核雕上手很快。" 生活的点滴、瞬间的美好,都是我创作的源泉。" 她说。
在作品《太湖霞光》中,陆小琴着力探讨作品与空间的关系,并首次利用光源来呈现核雕作品。她把国画的构图运用在橄榄核上来展现太湖风光,近处雕着寒梅、渔舟、湖面,远处写意留白,雕刻层山,打一束光到核雕上,立刻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,正如霞光拨开云雾落在湖面上。
△陆小琴作品《太湖霞光》" 核雕虽然是一门传统的技艺,但非遗传承不应一味仿古,还要用非遗技艺讲好中国故事,记录下这个时代。" 于是,奥运健儿、神舟飞船都经由陆小琴之手塑形于果核上。
与此同时,陆小琴还和苏州当地院校合作,担任客座教授,让核雕走进校园。" 我跟着陆老师学核雕并不是为了以此混口饭吃,而是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并喜欢上核雕。" 薛含茹是陆小琴的徒弟之一,目前还在读书,她告诉记者,将来完成了学业,她会潜心修炼刀工,并尝试将现代美术与传统核雕艺术结合,使核雕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△陆小琴作品《美丽中国 - 好人故事》政府搭台探索更多可能,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
" 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" 光福镇副镇长张静介绍,创作范围不断放大,艺术视野不断拓宽,光福核雕的影响力和品牌力正日益增强。
目前,光福拥有核雕工作室 500 多个,由老、中、青三代核雕从业者共同支撑起光福核雕产业,已形成规模化集聚效应,并辐射至周边邻近乡镇。越来越多艺术院校高材生和其他雕刻领域的专家加入其中,共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、行业整体升级。光福也积极为核雕手艺人搭建更多交流、学习、展示的平台,为光福核雕的未来探索更多可能性。
2021 年底,吴中区首家苏作非遗工坊、苏作产业学院落户光福,以政府、协会、企业以及学院为一体的工艺人才共育机制有了进一步实践,让中坚力量更快成熟,年轻一代更快崭露头角。
渐渐地,一批出类拔萃的名匠开始涌现。据了解,目前 " 光福核雕 " 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2 名、省级传承人 1 名、市级传承人 2 名、区级传承人 12 名。以核雕生产为中心还衍生出各类相关附加产业,如橄榄核收购、雕刻工具生产、核雕作品包装、核雕经纪人等新兴职业,为光福及周边地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。
现代快报 + 记者 何洁 徐晓安 文 / 摄
(部分图片由光福镇提供 编辑 余爽)
关键词: